腊八的由来?
.腊八节简介:(2009.1.3)农历十二月初八称腊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相传起源于佛教,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祭祀神农之说;有祭祀八神说;有朱元璋忆苦说;有纪念岳飞说;有纪念佛祖说。[详细]一个东西有超过三种以上的说法,就不可靠了。考证腊八节或腊八粥是怎么来的,就像确认腊八粥里到底应该放什么一样,也许过程会有点乐趣,但不会有理想的结果。
腊八粥里可以放什么?
菱角米、糯米、小米、红枣、红豆、核桃仁、葡萄干、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绿豆、大米、高粱米、栗子、红糖、白糖、玫瑰、木樨、薏仁米、鸡头米、莲子肉、桃脯、杏脯、苹果脯、荔枝肉、桂圆肉、松子、青丝、红丝、染红的瓜子仁…大致搜下,有人提到的就有这些,所以肯定没列全。腊八粥不会有特别标准的版本,有人问是不是八样啊,没这回事。
除了腊八粥还有什么可吃
腊八豆 湖南风味。入冬以后,把上好的黄豆煮熟、发酵,加盐、酒、香料、辛料,入坛腌制,腊八前后拿出来吃。腊八面 用八种蔬菜和肉制成臊子,包括豆腐、胡萝卜、白萝卜、核桃、花生米、莲子等,与面同煮。腊八蒜 用米醋在坛子里泡上蒜,腊月初八封坛子口,放在较暖的屋子里,到除夕夜吃饺子时才打开受用。泡好的蒜都是碧绿的,像翡翠一样,配上深红的米醋…泡过蒜的醋就叫腊八醋。
过腊八节就是过年
过去的春节,从这天就开始算,一直过到元宵节。比如在老北京,到了腊八就是到了年底,要过年关。商家开始下要帐帖儿。有歌谣为证:“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十二月初八日,称为腊八节。腊八节的渊源,应为上古时代的蜡(音读 Zha )祭。
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时,古人便认为是天地万物诸神助佑的结果,要举行庆祝农业丰收的盛大报谢典礼,称为大蜡。《郊特牲》之中记载说:“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祭万物而索乡之也。”蜡祭仪式结束以后,古人要进行宴乡活动,用新产的黍糜作粥,大伙儿聚餐,欢度佳节。
最初的蜡祭,也包括祭祀祖宗在内,后来发展成以祭祀祖宗为主,称为腊祭。《风俗通》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反映了社会在不断向文明进展的变化。
古代有“天子大蜡八”(见《郊特牲》)的记载。流传下来,腊月初八日便成为民间的风俗节日。《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应是反映了民间承传的大蜡传统的日期。
佛教传入我国后,借助腊八祭祖与吃粥的民俗,进行布道,又新编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的传说故事。其大意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位牧女,送给他乳糜充饥。食后体力恢复,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届时供佛,称为腊八粥。
历史上,每到腊月初七日,五台山佛教界便忙乎起来。清扫佛殿,擦洗贡器,整理平时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铜锅直径达二米多。这一天要用米专门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黄米加红豆、绿豆,佐以红枣、松子及蘑菇等等,称为七宝五味粥。铜锅煮粥要用温火整整熬一个晚上。第二天,除了用来供佛及僧众自食外,主要施舍穷人。今天,虽已不再施舍,大铜锅也停歇不用了,腊八粥用料,也远比历史上精细丰富,但各寺庙仍然习惯多熬粥。仿效传说中牧女献乳糜的情节,在每尊佛、菩萨、罗汉像前献供。同时要举行诵经活动,八音鼓乐,香烟、蜡光,很是庄严隆重。
民间传统腊八粥,讲究选用八种主料,八种佐料,以与腊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主料以豆米为大宗。豆类有红豆、绿豆、豇豆、扁豆、豌豆、蚕豆及各色莲豆等等。米类有小米、大米、黄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麦、燕麦、玉米、高粱等等。根据喜好和习惯选用。
晋南地区多数民家选用“五豆、三米”做腊八粥,常见者为红豆、绿豆、黄豆、豇豆、扁豆五种豆子加小米、小麦、玉米。
晋北许多地方却不喜欢用扁豆、小麦及玉米,而改用莲豆、黄米及高粱米。也有选用其它豆、米的。
腊八粥的佐料,习惯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枣泥、栗子、柿子、瓜子、莲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干、琐琐葡萄、白糖、玫瑰等里边选择。
八主八佐的腊八粥,色泽斑斓,味道极佳,吃时绵软而又不糊口。
一般腊八粥,则是用小米和黄米加各种豆类、红枣煮成,吃时加糖。
山区百姓,腊八粥里习惯熬煮一些蔬菜。山西一般有“荤年素腊八”的说法。但在晋东南地区,腊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枣、栗子、榛子、杏仁等干果制成。
近年来,不少地方盛行用八宝粥代替传统的腊八粥。就是将蒸熟的糯米饭拌上糖、猪油及桂花,装入盛有莲子、红枣、樱桃、瓜子、杏仁等果料的碗内揿平,再经蒸制后扣在盘内,挂上糖卤汁而成。色泽光润、悦目,香甜、透味,入口溶滑。
民间吃腊八粥,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吃饭时,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内各棵树上抹一些,然后用斧头或木棍敲打树干三下。口中还唱道,“管你结枣不结枣,年年打你三斧脑。”“看你结杏不结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等。习惯称之为祭树,却有除虫防虫之效益。
旧俗,学生家要给先生敬送腊八粥。现在,山庄小村里仍保留着这一习俗。腊月初八日早上,小学生上学时,每人要端一碗腊八粥送给老师。这也是家长们对老师辛苦一年,表示的一点敬意。
腊八节,娄烦县等地习惯“吃捂麻雀饽饽”,“打麻雀面”。具体做法是,把面捻成圪垛垛,搓成圪搓搓,煮熟捞出来,在院里撒一点儿,表示捂麻雀、打麻雀、消灭麻雀。这些地方,位于山区,山林草坡茂盛,麻雀很多,对农作物为害不小。吃“捂麻雀饽饽”,“打麻雀面”,体现了对麻雀为害的憎恶。
腊八节,当年成婚的小伙子要到井上抢挑头一担水。民俗认为“明年可以生一个胖娃娃”。孩子们则喜欢到河里打冰块,顺便在冰上做滑冰游戏。
晋北许多地方,腊月初七日下河取冰块,除留一部分供神外,全部倒在水缸内溶化,以备次日早晨做“腊八粥”使用。有的地方做腊八粥所用的水全部是冰块所化。
与腊八节相关,山西南部地区习惯腊月初一炒豆子,腊月初五吃五豆饭。五豆饭大体分两种类型。长治等地是以小米和红豆、黄豆、绿豆、豇豆、豌豆,制成粥饭。运城等地是将大豆、小豆、红豆、绿豆、豌豆等五种豆子煮熟后,下面条食用,称为吃五豆。民间有“吃了五豆,长一斧头”的说法。
腊月初八,在晋中、太原一带的城乡,还有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是把剥得干干净净的紫皮蒜放在一个大瓶子里,然后倒进满满一瓶醋,用纸糊住瓶口,密封起来,等到除夕时再把这“腊八蒜”的瓶口打开、食用。
“腊八蒜”,也称“腊八醋”,这种醋,酸中带辣,辣里有酸。这种蒜醋,常常用来蘸饺子吃,味道相当鲜美,而且蒜的色泽逞青绿色,分外好看。吃在嘴里,并不很辣,脆而且香,是晋中、太原一带城乡腊月初八腌制的一种食品佐料。
过了腊八节,民间就认为是已进入年节,要为过大年做准备工作。碾米、磨面,生豆芽,做豆腐,摊煎饼,赶集置办年货。正如一首儿歌所唱,“腊八到,过年了。爷爷好喝老白烧;奶奶爱吃胡花椒,妈妈要扯花布料,娃娃要响大麻炮,乐得爸爸哈哈笑”。
十二月初八日,称为腊八节。腊八节的渊源,应为上古时代的蜡(音读 Zha )祭。
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时,古人便认为是天地万物诸神助佑的结果,要举行庆祝农业丰收的盛大报谢典礼,称为大蜡。《郊特牲》之中记载说:“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祭万物而索乡之也。”蜡祭仪式结束以后,古人要进行宴乡活动,用新产的黍糜作粥,大伙儿聚餐,欢度佳节。
最初的蜡祭,也包括祭祀祖宗在内,后来发展成以祭祀祖宗为主,称为腊祭。《风俗通》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反映了社会在不断向文明进展的变化。
古代有“天子大蜡八”(见《郊特牲》)的记载。流传下来,腊月初八日便成为民间的风俗节日。《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应是反映了民间承传的大蜡传统的日期。
佛教传入我国后,借助腊八祭祖与吃粥的民俗,进行布道,又新编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的传说故事。其大意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位牧女,送给他乳糜充饥。食后体力恢复,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届时供佛,称为腊八粥。
历史上,每到腊月初七日,五台山佛教界便忙乎起来。清扫佛殿,擦洗贡器,整理平时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铜锅直径达二米多。这一天要用米专门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黄米加红豆、绿豆,佐以红枣、松子及蘑菇等等,称为七宝五味粥。铜锅煮粥要用温火整整熬一个晚上。第二天,除了用来供佛及僧众自食外,主要施舍穷人。今天,虽已不再施舍,大铜锅也停歇不用了,腊八粥用料,也远比历史上精细丰富,但各寺庙仍然习惯多熬粥。仿效传说中牧女献乳糜的情节,在每尊佛、菩萨、罗汉像前献供。同时要举行诵经活动,八音鼓乐,香烟、蜡光,很是庄严隆重。
民间传统腊八粥,讲究选用八种主料,八种佐料,以与腊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主料以豆米为大宗。豆类有红豆、绿豆、豇豆、扁豆、豌豆、蚕豆及各色莲豆等等。米类有小米、大米、黄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麦、燕麦、玉米、高粱等等。根据喜好和习惯选用。
晋南地区多数民家选用“五豆、三米”做腊八粥,常见者为红豆、绿豆、黄豆、豇豆、扁豆五种豆子加小米、小麦、玉米。
晋北许多地方却不喜欢用扁豆、小麦及玉米,而改用莲豆、黄米及高粱米。也有选用其它豆、米的。
腊八粥的佐料,习惯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枣泥、栗子、柿子、瓜子、莲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干、琐琐葡萄、白糖、玫瑰等里边选择。
八主八佐的腊八粥,色泽斑斓,味道极佳,吃时绵软而又不糊口。
一般腊八粥,则是用小米和黄米加各种豆类、红枣煮成,吃时加糖。
山区百姓,腊八粥里习惯熬煮一些蔬菜。山西一般有“荤年素腊八”的说法。但在晋东南地区,腊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枣、栗子、榛子、杏仁等干果制成。
近年来,不少地方盛行用八宝粥代替传统的腊八粥。就是将蒸熟的糯米饭拌上糖、猪油及桂花,装入盛有莲子、红枣、樱桃、瓜子、杏仁等果料的碗内揿平,再经蒸制后扣在盘内,挂上糖卤汁而成。色泽光润、悦目,香甜、透味,入口溶滑。
民间吃腊八粥,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吃饭时,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内各棵树上抹一些,然后用斧头或木棍敲打树干三下。口中还唱道,“管你结枣不结枣,年年打你三斧脑。”“看你结杏不结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等。习惯称之为祭树,却有除虫防虫之效益。
旧俗,学生家要给先生敬送腊八粥。现在,山庄小村里仍保留着这一习俗。腊月初八日早上,小学生上学时,每人要端一碗腊八粥送给老师。这也是家长们对老师辛苦一年,表示的一点敬意。
腊八节,娄烦县等地习惯“吃捂麻雀饽饽”,“打麻雀面”。具体做法是,把面捻成圪垛垛,搓成圪搓搓,煮熟捞出来,在院里撒一点儿,表示捂麻雀、打麻雀、消灭麻雀。这些地方,位于山区,山林草坡茂盛,麻雀很多,对农作物为害不小。吃“捂麻雀饽饽”,“打麻雀面”,体现了对麻雀为害的憎恶。
腊八节,当年成婚的小伙子要到井上抢挑头一担水。民俗认为“明年可以生一个胖娃娃”。孩子们则喜欢到河里打冰块,顺便在冰上做滑冰游戏。
晋北许多地方,腊月初七日下河取冰块,除留一部分供神外,全部倒在水缸内溶化,以备次日早晨做“腊八粥”使用。有的地方做腊八粥所用的水全部是冰块所化。
与腊八节相关,山西南部地区习惯腊月初一炒豆子,腊月初五吃五豆饭。五豆饭大体分两种类型。长治等地是以小米和红豆、黄豆、绿豆、豇豆、豌豆,制成粥饭。运城等地是将大豆、小豆、红豆、绿豆、豌豆等五种豆子煮熟后,下面条食用,称为吃五豆。民间有“吃了五豆,长一斧头”的说法。
腊月初八,在晋中、太原一带的城乡,还有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是把剥得干干净净的紫皮蒜放在一个大瓶子里,然后倒进满满一瓶醋,用纸糊住瓶口,密封起来,等到除夕时再把这“腊八蒜”的瓶口打开、食用。
“腊八蒜”,也称“腊八醋”,这种醋,酸中带辣,辣里有酸。这种蒜醋,常常用来蘸饺子吃,味道相当鲜美,而且蒜的色泽逞青绿色,分外好看。吃在嘴里,并不很辣,脆而且香,是晋中、太原一带城乡腊月初八腌制的一种食品佐料。
过了腊八节,民间就认为是已进入年节,要为过大年做准备工作。碾米、磨面,生豆芽,做豆腐,摊煎饼,赶集置办年货。正如一首儿歌所唱,“腊八到,过年了。爷爷好喝老白烧;奶奶爱吃胡花椒,妈妈要扯花布料,娃娃要响大麻炮,乐得爸爸哈哈笑”。
henha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2]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腊八粥》写作背景
在冰心关于故乡、童年的若干散文中,《腊八粥》尤显特别的是它并非一篇纯粹的忆旧文字。自然,作者也用“满蕴着温柔”的委婉尽意的笔致,抒写着母亲煮腊八粥的往事。然而,在这篇散文中,拨动读者心弦的,并不限于往事的回忆;孩子们那“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准备煮腊八粥的情景,来得更直接,更强烈,更具肃穆与天真的感人的力量!事实上,《腊八粥》正是冰心纪念周总理逝世三周年的精心之作。
在此之前,她也曾“笔与泪俱”地写下悼念周总理的文稿。《腊八粥》则以孩子们纪念周爷爷的独特的角度,抒写人民对自己的好总理的敬仰、爱戴与怀念之情。沈从文的很多作品背景都是发生在湘西农村,经常用回忆中湘西生活的景物事件来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加上湘西方言的使用,因而他作品地方乡土特色异常浓厚。
在《腊八粥》中沈从文穿插了这样一段话: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14]
从中可以看出地方色彩何等的鲜明,全用当地口语,没有多少故事情节。不过沈从文在这部作品里还没有使用多少能烘托那种独特地区文化特色的湘西方言。
分享或转载请并注明出处:https://news.teshi168.com/hot/1123.html
本信息由特视加盟发布,不代表特视加盟立场和观点,如标记有误或侵犯礼仪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