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热点

袁隆平自己说是湖南人(袁隆平为什么待在湖南)

来源:达达搜·小芳 时间:2021-11-07 13:00 阅读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5月22日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到祖国最南端海南岛,四众哀恸,海天同悲。

缘起杂交稻,情系海南南繁。袁隆平院士曾自述,他的一生,一半在湖南,一半在海南。南繁之于袁院士的事业,非比寻常;袁院士对海南的深厚感情,更非同一般。当海南开启自贸港建设,各项事业迈向新征程,袁院士不仅寄予厚望,同时还是积极推动种业创新发展、装上“南繁芯”的“幕后英雄”。

袁隆平的一生,一半在湖南,另一半在这里

位于南繁育种基地的袁隆平院士介绍展板(记者王祝华 摄)

袁隆平的一生,一半在湖南,另一半在这里

2017年,袁隆平院士在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作主旨发言 (受访单位供图)

支持南繁打造创新平台

“袁院士为了南繁种业创新发展积极奔走,不遗余力。”立志“十四五”期间打一场科技翻身仗,作为科技小省海南的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谢京对袁院士的鼎力支持饱含万分感恩情。

回忆起2020年11月科技厅一行人到长沙拜访袁院士的情景,谢京不禁感触哽咽。

11月份长沙天气湿冷,袁院士身体不适,精神状态一开始并不是很好,可是一聊起水稻,立刻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老先生反复跟我们提到南繁种业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要打造杂交水稻双季稳定亩产3000斤目标工程,实现海水稻亩产500公斤,为建党100周年献礼。”谢京说。

南繁,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育种圣地和农业育种的“加速器”。每年都会有上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人员汇聚这里,开展育种科研工作。

2018年,中央提出加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此后,打造“南繁硅谷”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南繁”的重点区域——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已初见规模,大批企业和科研机构纷纷进驻。

高水平综合实验室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活力之“源”。此间,袁老曾向有关方面呼吁,支持海南在三亚崖州湾建设种子实验室,助力维护我国种业战略安全。

在袁院士亲自推动下,种子实验室有了新进展。在水稻领域院士“天团”和海南省委书记、省长的共同见证下,参照国际一流标准实验室运作,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不久前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揭牌成立。

“袁隆平对三亚杂交水稻发源地保护研究工作非常重视。”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柯用春告诉记者。

1970年,袁隆平的科研团队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取名为“野败”。“野败”让袁隆平团队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

为了恢复当年发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地的原貌,保护好海南野生稻资源,宣传“野败”发现地在全球水稻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并展现中国丰富的野生稻资源和杂交水稻对人类粮食的贡献,在袁院士的指导下,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三亚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保护研究中心致力于收集恢复种植野生稻。

柯用春说,袁隆平院士对此项工作给予了耐心细致的指导。“我和袁老一同在田地里探讨‘野败’的保护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分类,定下具体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袁隆平的一生,一半在湖南,另一半在这里

2019年,袁隆平院士在国家南繁育种基地指导杂交水稻制种 (杜德乐 摄)

力促耐盐碱水稻中心总部落地三亚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对多地开展耐盐碱水稻(海水稻)优质种子筛选,袁隆平院士近几年给予大力支持。这是袁隆平院士为先锋的我国水稻科研工作者,致力于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举措。

在袁隆平院士的引领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海水稻的研究工作。近日,科技部印发《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函》,正式批准设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是全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4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总部落户在三亚。

该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并聚集了广东海洋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11家单位协同共建。

这是一个涉及多区域、多领域、多学科统筹推进和任务协同科技创新重要平台,是各省市争相布局的科技创新重要载体。如此核心的部门,为何总部选择落在了三亚?

中心负责人艾治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首先源于袁院士多年在南繁工作,与海南建立的深厚感情。此外,从海南具有开展周年育种研究的有利条件,以及丰富优质的海水资源等方面考量,袁院士毅然决定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总部设在了三亚。

总部并非虚设。从官方文件公布文件,记者注意到,该中心统揽全局,具有南繁育种中心、信息中心、展示示范中心、培训交流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等功能,主要负责耐盐碱水稻中心的南繁选育、大数据管理、集中展示与交易、对接“一带一路”合作与交流培训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20年3月27日,科技部组织召开“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申报项目答辩,时年90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亲自参与并领衔答辩。“袁老的发言让在场所有人动容。”亲历答辩会的海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刘作凯说。

记者获悉,目前海南与湖南方面已在抓紧制定工作方案,争取早日在三亚挂牌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总部。

袁隆平的一生,一半在湖南,另一半在这里

5月14日,2021年早造“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崖州湾科技城坝头村试验示范点测产验收会现场 (记者王祝华 摄)

鼓励海南冲刺亩产3000斤目标

为推进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院士提出了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并由他亲自任首席科学家。

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记者了解到,2020年12月20日该项目启动会在三亚召开时,来自全国范围内可能实现“双季亩产3000斤”目标的地区科研项目负责人,围坐袁院士身旁,共商攻关大计。

次日,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三亚看望袁院士,袁院士向沈晓明提出,在海南组织实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新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配套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重点项目。沈晓明当场要求科技厅、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全力做好支持配合工作。

此后,根据袁院士对2021年早造工作的部署,项目攻关小组将海口市红旗镇、定安县岭口镇、临高县临城镇、三亚市国家水稻公园、崖州湾科技城、乐东县黄流镇6地作为早造示范试验点。目前这个项目已经组织专家组对多个示范点进行早造测产,收成均超过预期目标,试验田正在为晚造水稻栽培做准备。

项目责任专家、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兵对记者说,多次测产都已实现早造收获超过900公斤任务,接下来,晚造完成目标是600公斤,团队对达成袁院士全年3000斤/亩的目标任务非常有信心。

稻花香里说丰年,南繁满目皆金黄,只是袁老已走远。

“袁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要承传袁院士的事业,把南繁事业做大做强,把海南科技工作做好。要学习他为国奉献,一生孜孜不倦追求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海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国章成感慨地说。

分享或转载请并注明出处:https://news.teshi168.com/hot/25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