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热点

GDP是什么

来源:leniuniu 时间:2022-08-06 23:15 阅读

1、GDP的定义

GDP(国内生产总值),它是指一国(或者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在一国领土上,本国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城市的GDP:本市常住居民(和户口无关)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举个例子江苏的居民来到上海创造的GDP是属于上海的。

2、GDP的组成

国家统计局统计的GDP会按照三个产业分布计算GDP值,三个产业分布是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按照国家统计局2012年12月对三大产业的最终调整看,各个产业包含的行业如下:

第一产业:农、林、牧和渔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批发和零售行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等。

201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00309亿元,第一产业为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说明我国的经济正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化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我们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好不好,是景气还是萧条,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工业革命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大家习惯用“工业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来衡量,比如我们在历史书上学过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英国退居第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仿照前苏联,主要采用工农业总产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总量指标。但由于工农业总产值的核算范围有限,无法反映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后来我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核算指标。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实际上就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总和。与GDP对应的是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GDP与GNP的区别:GDP的主体是区域,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不管是哪国的企业或个人,只要是在中国创造的价值,都算进中国的GDP;GNP的主体是居民,也就是说,只要是中国公民或中国的企业,不管在哪里创造的价值,比如中国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都要算进中国的GNP之内。

从以上概念中可以看出,GDP的统计里包含了大量的外国人在中国创造的价值,而GNP则是全世界的中国人创造的价值。

GDP数据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的工业产业已经大量转移至国外,因此,按国别计算的GDP很难反映出一个国家完整的经济实力。因此,从经济发展的质量来讲,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GNP。如浙江省已经不太重视本土的GDP了,而是越来越重视浙江商人和浙江资本所创造的价值,可以理解为GNP。因为浙商的资本大量活跃于国内各个地区以及国外,其中温商最具代表性。

2017年中国GDP总量为82.71万亿元人民币,实际上这里面就包括了很大一部分由国外资本创造的价值。比如美国大量的资本在海外市场,中国就是美国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这是因为美国的创新能力、原创技术等让它的资本有优势,所以美国的GNP就远远高于GDP。拥有大量海外资本的日本更是如此。

说到GDP,还有一个与其如影随形的概念,就是“GDP增长率”,也即GDP增速,是指一定时期内增加的数额与原来数额的比率关系,常用百分数表示,它反映的是增长速度。比如,2017年中国GDP相比上一年(2016年)增长6.9%,其计算过程就是:

(2017年GDP总值- 2016年GDP总值)/ 2016年GDP总值* 100%

GDP是个总量概念,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财富总值,其多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人口和企业基数,基数越大,即使不增长或负增长,其现有人口和企业一年内创造的GDP总量也是很庞大的,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比如美国,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GDP增长率转为负值,2008年为-0.29%,2009年为-2.78%。近年来美国走出危机,经济逐步回暖,GDP增长率由负转正,但由于基数较大,增速很低。2017年美国全年GDP增速为2.3%,远低于中国6.9%的增速。但是从绝对数来看,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公布的2017年GDP为19.39万亿美元,中国2017年GDP为82.71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约12.86万亿美元,美国的GDP绝对值仍然大幅领先中国。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美国的GDP差距正在逐年缩小。从增量上看,2017年中国GDP增幅超过1万亿美元,而美国只增长了8000多亿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连上台阶,多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但从2011年起GDP增速连续下滑至8%以内。面对中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作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

“新常态”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逻辑,它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或将要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在GDP上的变化就是,GDP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如果说美国GDP保持2%~3%的增速是它的常态,中国在整个“十三五”期间,6.5%左右的增速就是“新常态”。

gdp全称为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GDP即一个国家的生产总值,由本国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三个部分相加组成。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出产的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理论上计算结果相同。

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支出法:

GDP=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采购+净出口

局限性

(1)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2)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设想政府废除了所有环境管制,那么企业就可以不考虑他们所引起的污染而生产物品与劳务。在这种情况下,GDP会增加,但福利很可能会下降。空气和水质量的恶化要大于更多生产所带来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没有涉及收入与分配。人均GDP告诉我们平均每个人的情况,但平均量的背后是个人收入的巨大差异。

由此可见,就大多数情况,但不是对所有情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4)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富的原理。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须自愿,二是交换必须不妨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须在两个清晰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准确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如强制交易的GDP、妨碍他人的GDP、出口创造的GDP、投资产生的GDP、消费带来的GDP等等都会影响GDP的总有效积累。

说个大白话版的,

从人民感受的角度出发

GDP 就是 税

GDP越高,意味着税收得越多,

所以GDP越高,国家越有钱,

国家有很多公共的地方是需要花钱的比如修路,公务员工资等。

但个人嘛,交的税多了,都支持国家建设了。

另外GDP里房地产的占比也很高,

房地产占比越高意味着房价越高,

某种程度上也会造成百姓的幸福感降低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所产生的总价值。浅显的说是一个纯粹的工人一年的所有工资收入的总量!(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大笑][大笑]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

编辑

GDP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说白了,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创造的新的物质财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最直观的晴雨表。

最近20多年,我国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关注GDP,追逐GDP。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都与之挂钩,国家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都和对GDP的判断有关。作为中国经济的第一指标,GDP名副其实。

因为GDP不衡量社会成本,不反映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人们采伐森林,把污染排放到空气和水中,这些活动实际上减少了社会总资源和净财富,但在现实核算中却可以增加GDP。

有些GDP实际上是无用的,这个意思很简单,搞建设的和搞破坏的在计算GDP时不会正负抵消,反而会负负得正。比如某地投资1亿建了一座商业大厦,此项建设产生GDP3000万,但不久由于道路工程需要,这座商业大厦必须炸毁异地重建。于是GDP随之而来:爆破费用200万,爆破前必要的拆卸费用200万,再花1亿重建商业大厦又产生GDP3000万元……拆了又建,建了又拆,产生的GDP是无用的,因为国家财富毫无增长。

GDP有时甚至是有害的。比如一场车祸,GDP随之而来:伤者的医疗费用,亡者的丧葬费用,汽车的维修费用,保险公司的赔付等。但这样产生的GDP对社会财富的增长作出贡献了么?我们看到的只有损失。

GDP很重要,但是不要盲目崇拜,不要为求GDP增长不择手段。

GDP就是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英文首字母。其中D(Domestic)的含义是国内的、地区的、家庭的。所以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人当然也可以由GDP。

一、套话

官方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注意两个点,一是常驻单位、不是常住居民;二是最终成果,这一点很重要。

二、GDP的计算方法

GDP有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正好是理解GDP的三种方式。

1、生产法。

生产法就是官方定义中的计算方法,把所有常驻单位的最终成果相加之和。强调“最终成果”,就是要把中间产成品去掉,避免重复计算。

比如一个生产汽车的企业,企业内部生产车体、车门的部门生产成果,显然不能重复计算。

但要注意,他的车玻璃、轮胎并不是自己生产,而是从其他公司购买,也不能把其他两家公司的车玻璃、轮胎和整车同时作为“最终成果”计算,因为整车的价格中已经包含了车玻璃、轮胎的价格。

也就是说,在玻璃、轮胎企业的生产流程看,玻璃、轮胎已经是“最终成果”了;但在整车生产流程来看,玻璃、轮胎还是中间产品。避免重复计算的方法是每个企业都计算增加值,即“总产出-中间投入”。玻璃、轮胎企业的总产出是汽车企业的中间投入,每家企业都只计算增加值的情况下,重复计算的中间投入就消除了。

那么官方定义就可以修改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值之和”。

2、收入法

从生产法中可以直接推理出收入法。这里的收入是对产值的分配,不是平常理解中的收入。

常驻单位的增加值等于总产出-中间投入,也可以粗略简化理解为总产值-总成本。产值-成本,不就是企业的“收入”嘛。

再考虑企业收入的组成部分,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发给员工的工资、交给国家的税、企业的固定资产、企业的利润。

那么也就得出了以下公式:

企业的“GDP”=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从收入法来看,个人通过各种劳动获得的收入就是他的“GDP”。

3、支出法

支出法是相对难以理解,但又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计算方法:“三驾马车”

GDP=消费+政府购买+投资+净出口

首先明确一点,这里的支出不是大家平常理解中的支出,可以通过收入法来大致的解释。

员工拿到劳动报酬,用途是“消费”、“投资”和“储蓄”;政府收了税,用途是“政府购买(也是一种消费)”、“投资”;企业的利润,用途是“消费”、“投资”;每个主题购买国外商品时,都产生“净出口”。其中用来“储蓄”的部分,银行也是拿来“投资”的。

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收入显然是等于支出的。

但是现实中,有十四亿人、数千万家企业个体户,企业的产品并不全能卖出去,用来储蓄的钱也并不全部拿来投资。所以用三种方法计算出来的GDP都有一定误差。

每次经济普查,使用较复杂的收入法,计算GDP总量,其他年份使用生产法计算增加值增速,推算GDP总量,每五年一次经济普查再予以修订,是非常科学的。

分享或转载请并注明出处:https://news.teshi168.com/hot/508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