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热点

“籍贯”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来源:leniuniu 时间:2022-08-04 09:49 阅读

说起“籍贯”,有些人对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入学、求职、贷款等日常生活中填写各种表格的时候都会被要求填写,而且翻开户口本,在个人“常住人口登记卡”一页中也有“籍贯”一栏;陌生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填写,甚至有些人将“户籍”与“出生地”混为一谈,误认为户口本中“出生地”等同于“户籍”,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籍贯”呢?为什么要填写“籍贯”?

“籍贯”其实是一个极为标准化的概念,指的是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在实践中,如果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本人籍贯随父亲籍贯;父亲籍贯也无法确定时,“籍贯”一栏填写本人出生地。“籍贯”一般随“父系”,只有在父亲是外国人或者《出生医学证明》中未记载父亲信息时,“籍贯”才随母亲籍贯。对于另外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籍贯不详的(弃婴)、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等,“籍贯”一栏或者填写收养人的籍贯,或者填写入籍前的国籍。

就“籍贯”的概念而言,情感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根”在哪里,尤其是在如今人口流动率较大和大规模的城镇化推进中,不少三四线城市或乡镇的年轻人都在一二线城市买了房、扎了根,在取得就业所在城市户口的同时,“籍贯”更能帮助他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自己的祖辈世世代代生活在哪个城市。

举个例子讲,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身边不少同学来自祖国各地的乡镇,比如江苏盐城、山东沂蒙、黑龙江抚远等,他们在大学毕业后都通过人才落户的方式将户口落在了北京,孩子在京出生后,户口本“出生地”一栏填写的是北京,但是“籍贯”一栏不是北京,而是他们祖父辈的居住地,也就是上文说到的盐城、沂蒙、抚远。可以这么说,“籍贯”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祖籍在哪里、世世辈辈的“根”在哪里,即便已经忘了乡音,但依然可以通过“籍贯”追根溯源。

如何填写“籍贯”?

上文说到“籍贯”是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那么我们在填写“籍贯”的时候应该如何填写呢?

事实上“籍贯”应当具体到县级行政区划,比如“山东莒县”、“山东长清区”,当然在实践中也有具体到地级市的情况,比如“江苏连云港市”、“四川成都市”,我们在填写的时候依据户口簿上登记的“籍贯”进行填写就可以了。当然大家千万不要将“籍贯”填写成“出生地”,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对于绝大部分世世代代生活在某个地区的人而言,“出生地”就是“籍贯”,但是对于部分户口有迁移的人来说,“出生地”不等于“籍贯”。

另外特别注意一点的是,一旦“籍贯”登记到户口本上,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更改的,除非是有明显的错误,此时才可以向户籍科提出更改申请,申请通过后才可以更改。

“籍贯”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很多人觉得“籍贯”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毕竟一个人的身份信息中,最重要的是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和身份证号,这几个信息才是认定一个人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基本信息,“籍贯”实在是可有可无。

但从情感的角度来讲,“籍贯”并非可有可无的,尤其是在人口流动较快的当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普通话的普及,年轻一代基本“无差别”,很多年轻人从小就说“普通话”,忘了乡音;还有一些人从小随父母来到大城市生活,对乡土的印象很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更是知之甚少;那些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就更不用提了,可能半辈子都没有回到过祖父辈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早已忘了乡音、忘了乡情、忘了故土。

但中国人自古就有“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说法,“籍贯”一种烙印,让我们时刻记住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根”在哪里,就像“国籍”一样,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中国籍”让我们时刻都能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所以,“籍贯”即便在当下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借用杨沫在《乡思的朝和暮》中所写的一句话:多少年来,每当有人问到我的籍贯时,我总是这样自豪地告诉对方。

籍贯是祖籍地。不忘乡愁,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之根本。填写籍贯,是传承文明。

按照中国的户籍法律,籍贯,是指公民出生时,其祖父的户口所在地。

根据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爷爷)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爷爷)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爷爷)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爷爷)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换成大白话,就是,你的籍贯=你出生的时候,你爷爷的户口所在地(精确到地级市或者县)。

比如说:爷爷原本户口在山东济南,爷爷的籍贯是湖北武汉。

大孙子出生了,大孙子的籍贯就是济南。后来爷爷把户口迁广东深圳了,爷爷的籍贯还是湖北武汉,大孙子的籍贯也还是济南,然后小孙子才出生,那么小孙子的籍贯就是深圳。

在我国,对籍贯的定义并不是祖籍,而是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因为近三四十年来我国的人口大范围流动非常普遍,所以在实际操作一般会以祖父的户籍所在地或祖父的籍贯作为参照。如因特殊原因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籍贯;如因特殊原因不能确定父亲籍贯的,登记本人出生地为籍贯。

比如本人的一位同学,他的祖父是当年跟着王震将军进军新疆的老兵,后来在乌鲁木齐市附近的昌吉市定居了下来。我同学和他的父亲都是在新疆出生的,但他和他父亲的籍贯却都是山西省稷山县,也就是他祖父的籍贯。

再比如本人,本人的女儿是在江苏省扬州市出生的。她出生时我父亲在居住在苏州,但只是因为做生意而暂住、并没有苏州户口。所以,在给我女儿登记户口时,籍贯一栏填写了我父亲的户籍所在地江苏省兴化市。当然,我父亲的户籍所在地和籍贯是一致的,所以不存在“到底该填报哪个”的问题。如果祖父的户籍所在地和籍贯不在同一个地方,这个要具体来看了——有的地方会要求按照祖父的户籍所在地来填报、有的地方则会要求按照祖父的籍贯来填报,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中国人最讲究“根”、讲究“认祖归宗”,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填报籍贯时,如果祖父的户籍所在地与籍贯不一致,通常会以祖父的籍贯为准、但也并不绝对,以祖父户籍所在地为准的情况也是事实存在的。本人认为,填报祖父的籍贯为自己的籍贯似乎更加符合咱们中国人的“祖先认同”观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父系的籍贯一直保持不变,从而达到“不忘根本”的效果。无论传承多少代,籍贯永远都是祖先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地方。

平心而论,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口大范围流动越来越普遍,本人的户籍就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因为读书,先从江苏省兴化市迁到了四川省成都市;因为工作,再从四川省成都市迁到了江苏省扬州市。至于扬州市下面的市辖区,后来因为换房、本人的户籍几乎迁了个遍……但本人的籍贯却一直都是江苏省兴化市。因此,籍贯对于确定人口的居住地,其实并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籍贯似乎真的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境地。那么,为何还要填写籍贯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咱们中国人的“祖先认同”。随着人口大范围流动的普及,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大量外地人定居,本人也是其中的一员。因为人口组成复杂、外地迁居定居人口众多,在很多地方,方言等等已经沦为了小众。比如深圳,虽然是广东省深圳市,但广东话在深圳并不普及,很大一部分“新深圳人”在日常交流中说的都是普通话。如此一来,很多古老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包括方言等等。久而久之,将来的孩子们很可能叫自己的“根”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别说是深圳那样的大城市了,就连本人的女儿都不会说方言,无论是本人家长的兴化方言还是我的夫人说的扬州方言,都不会说……唯一能让她记住自己是“兴化人”的,就只剩户口本上的籍贯——江苏省兴化市!即便如此,我女儿都不愿承认她是“兴化市”并一再强调:“我是在扬州出生的,我是扬州人!”可想而知,如果没有籍贯,谁还会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自己的老家在哪里?

籍贯是常住地,户口所在地即家,现在早已打破了籍贯,有钱那里打工那安家,那里工作那有家。

籍贯是什么意思,说来话长。

1、古汉语当中“籍贯”的含义。

在古代,籍和贯是分开使用的。

单个籍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朝廷煮盐以服役的)、“军户”等。

单个贯的字面意思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如“乡贯”、“里贯”。

2、“籍贯”的现代含义

在现代汉语当中,籍和贯不再单独使用,而是连在一起作为一个词语使用。籍贯,现代汉语当中是祖居地或原籍的意思,指祖辈居住地或个人的出生地。

3、“籍贯”作为一个词语,现在主要应用在户籍和相关的人事档案当中。

根据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的规定,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4、实际上,现代户籍登记资料当中,有不少项目意义已经不大,但是一直保留下来,比较明显的是“籍贯”和“成分”。对于一个人来说,祖居在哪里,上辈是农民还是工人,确实没有很重要的意义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社会迎来了安定发展的大好局面,但人口数量极低。大片大片的土地没有人耕种,无数村庄变成废墟,可是山西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因为山西的地形都是山,易守难攻,所以很多军队都没打进来,避免了战乱,另外,由于其他地方经常闹灾荒,山西那些年竟然风调雨顺,百姓的生活相比其他省,简直是天堂。所以山西的人口不但没减少,反而还增加了。很多其他省的百姓出来逃荒,都是往山西跑。

根据明初的人口统计,当时全国的总人口不到6000万,只是一个山西省就有400多万人,是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针对当时的形势,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明初大移民,大量的人口从山西等地,移民到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地。前后一共持续了近50年,涉及人口达到了几百万人,覆盖了大半个中国,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移。

其中移民最大的一次就是山西大槐树移民,我的祖先就是在那次移民中随着移民队伍有一路要饭移居到山东蓬莱的。在那里一直居住了上百年。

到了1896年,由于连年遭灾,农民颗粒无收,饿死的农民不计其数,可是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一些饥不裹腹的农民不顾禁令,为了能吃上一口饱饭,成千上万的农民冒着被惩罚危险,闯过“山海关,到土地肥沃的北方定居,这就是“闯关东”,我的太爷就是在那时和“闯关东”的大队伍来到辽宁黑山,到了黑山,太爷搭起了土坯房,开垦了10几亩良田,娶妻生子,并且有了三男两女包括我的爷爷在内五个孩子。

1922年,太爷为了让孩子学上一门技术,有吃饭的本领,把爷爷送到了吉林扶余县学木匠,利用三年时间,爷爷学会了做桌椅板凳衣柜、衣柜、家具、农具等等,并且娶妻生子,在这里定居下来,由于爷爷有手艺,经常到附近的四乡八镇给人家打家具,所以,即使爷爷有包括父亲在内的5个孩子,吃饱饭也不成问题。

我的父亲在18岁时参军了,成为一名军人,退伍后被安置在长春市工作 ,并且在长春娶妻生子安了家。而且相继有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人。

因此,我在上户口时,籍贯问题一直不知道怎么写,有的说写山西、有的说写山东、有的说写辽宁黑山、有的说写吉林扶余、还有的说写吉林长春 ,为此,我咨询了属地p出所户籍员,她说应该写吉林扶余,并且解释到:籍贯就是你出生时,你祖父的户口所在地 ,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籍贯;不能确定父亲籍贯的,登记本人的出生地。因此,我的籍贯应该算是吉林扶余县,山西、山东、辽宁只算我的是祖籍,不能算籍贯。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呢,户籍员解释,其实,填写籍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口流动变的越来越快,愈来愈多。换句话说对下一代、更下一代人而言,他的籍贯、户口和他祖辈出生地的已沒有很大关联了,但是在考公务员和事业编制是还是要考察这一项的。

我觉得,在多年以后,户口上的籍贯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但是,看到户口上的籍贯,可以勾起我们对家乡的想念,和对自已祖上先人的心怀感恩,这类“根”是流动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从哪里来,根在哪里 ,另外,如果大家都正确填写籍贯,更能让我们容易找到一脉传承的同一家族亲人。从这两点上看,还是有这一定的意义。

籍贯,就是祖居地或原籍,详细是指祖父及父系祖先们的长期居住和出生的地方。

想要追溯DNA,请回籍贯去寻根。那里有你的血统来源地,那里能说明你从哪里来。

填写籍贯当然意义重大。因为,看一个人是不是高瞻远虑、深明大义、诚实守信、善良孝顺,首先看他是不是懂得感恩,是不是忘了长辈忘了本,是不是忘了祖宗忘了根。不忘者可能会事业有成、前途无量或成为国家栋梁;忘了者一定会成为一个不好说算什么人。

从概念上来理解,籍贯一般是指自己的爷爷所在地,也就是说爷爷的籍贯是哪里就可以确定你的籍贯在哪里。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填籍贯?我觉得从我国传统来讲,这是一种文化所致。因为我们中国很注重乡土概念,或者是说很注重一个人的出生地,那么一个人的籍贯,实际是表明一个人的来源,你自己的根在什么地方。所以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讲,籍贯保留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因为在我们现实当中经常讲自己的老乡,那么老乡的依据是什么?当然标准也可以很不同,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你的籍贯。就比如说我现在在武汉生活了20多年,但是我的籍贯是江西,所以我还是认为江西是我的老家,江西人是我的老乡,当然户籍贯在填写的时候不仅仅到省,还要填写到所在市和县。

但是在实际的我们的现实当中,籍贯实际上已经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了。因为现在不管你是在找工作还是在你的各种现实生活当中,籍贯对一个人的影响已经不是很大了。比如说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别人要找当地人,那么实际上当地人指的是你户口所在地,而不一定是你的籍贯。

在非常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籍贯和家庭出身那是必填的的内容。那时候很多人因为有成分不好以及在海外居住的亲属,在填写各种表格时,给头发都挠短了。希望那样的年代永远不要再回到现实生活当中。

分享或转载请并注明出处:https://news.teshi168.com/hot/5001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