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对联具有四个特点:分别为形式对称,内容相关,文字精炼,节奏鲜明。对称是包括了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平仄相对。但你提出平仄是什么意思?
下面我将这一问题做详细的说明。对联的四声就是平仄、对仗的概念,只有了解概念的目的,才能弄懂对联的结构和组成。
在我国的汉字把声调分为四种,我们所称为四声,即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就是声调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在汉字当中上声及去声。可能在对联的结构和各地的方言有所不同,在我们客家的读声,一般是保持古音韵平上去入,最好掌握的办法,就是要认真去区别每一个字的读音,字音响的、长的,就是平声,短促的就是仄声。但是,要写到一幅好联,上联要平仄相同,错别有致。下联的音韵,要与上联的音韵相对仗,在总体上读起来,并保持有余味,这才是真正的好联。好联的煞尾时,平仄必须要严,在上联的煞尾字必须用仄声,下联的煞尾字用平声。当然,也没有绝对的,例如,在数量字一、三、五,不论平仄,保持单双字上下联在二、四、六要分明,用平声的就用平声,该用仄声的用仄声,切忌失严。
具体来讲,“平”就是指平声字,即平字和阳平字的合称。“仄”指的是侧也,顾名思义,就是不平的意思。仄声字是上声字、去声字和入声字的合称。对你的问题,我就回答到这,要了解更多有关对联方面知识,敬请关注。
1⃣️如果你不懂古诗词中的平仄,你就以标准的汉语拼音的四声调"平上去入"取前面两个为平声,取后两个为仄声,也没有人说你不对。
2⃣️小朋友学拼音时,老师指着韵母上方的符号叫:
*第一声平声"-"走平路、
*第二声上声"/"上坡、
*第三声去声"v"下坡再上坡、
*第四声入声"丶"再下坡、
3⃣️用平上去入四声调读出下面四个字:妈ma,-、麻ma,/、马ma,v、骂ma,丶、
4⃣️第一声调的妈,音平而时值较长,而区别于第四声调的骂,音的时值较短较轻、
5⃣️比如:海上升明月(仄仄平平仄)、天涯共此时(平平仄仄平),好的对联要达到上联的平对应下联的仄、
6⃣️比如:烟锁池塘柳(平仄平平仄、火、金、水、土、木),我曾答过下联:焰铺港圳桥,千古绝句难在既要平仄相对又要金木水火土相对,意境还要相对。
谢谢!
要求严式对偶,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称,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雅韵对节。
什么叫“平仄”呢?
“平仄”,古汉语词组,是根据中国人对某个汉字发音时定的调子,也称声律。细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还有一种叫“入声”的,但在汉字中较少,也不易分辨。
归类:(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入声。“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平仄”什么意思?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规范诗歌创作者在健用汉字时音调规律,特别是对初学写诗者大有脾益的。
诗,言志或抒情,阅读起来也必须有一定的起伏和节奏感,最低限度要求不能抝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由“平仄”来决定。
所以“平仄”,在诗歌里起的作用就是那种人们所感觉到的抑扬顿挫的氛围。诗歌,是需要人们来咏诵的,但要合乎”咏的有韵、诵的有味”之要求。
如何运用“平仄”?
年复一年过春节,“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古时候,人们对对子,贴春联,都有严格要求。不只是需要对仗,而且还必合“平仄”。例如:“海内存知己(仄仄平平仄),天涯若比邻(平平仄仄平)”等。
“平仄”相对应于诗词而言是必不可少,也是极其重要的主旋律。无“平仄”,不为诗,因为缺少合律,人们读来泛味、无意境。
诗,讲究的就是“平仄”,虽然是铁律但也不死板。比如绝句和律诗等,硬性规定“二、四、六分明”,就是说该几个字必须“平仄”。
“一、三、五不论”,原则上是可以的,但要注意不能超过三个“平”以上的连用,只能连用三个。“仄”之用法,类同于“平”,当然要尽量避免此用法为好。
且举古诗词《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平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前二为平声,后二为仄声。诗句为了音韵和谐,讲究平仄,比如:稻谷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年与片,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对,为叶韵。
平仄是古典音韵,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声和阳平声;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平仄应用于诗词对联,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推广普通话有利有弊。其利是在全国范围内,一说普通话就都能听懂,所以,推广普通话有利于语言沟通,有利于民族亲和;其弊是普通话把原来的五声变成了四声,丢掉了入声,这就给语音的平仄带来了混乱。不过,比较起来,利还是大于弊的。
我是湖南宁乡人,在年轻的时候,也曾探究过语音的平仄规律。我发现,原来我们讲的宁乡话是有平仄的,甚至可以说,只要会讲宁乡话,就会语音平仄。因此,我觉得方言还是有用的,方言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平仄”是什么意思# 商周时期,发现汉语押韵读起来顺口。南北朝时期,沈约等人发现了汉字有四个声调,即平上去入。这些学者又研究了诗歌,提出了诗歌的格律。
平声的汉字,读起来声调平缓,高低不变或变化缓慢。仄声的汉字,声调变化是升降比较突然的或忽升忽降的。上声去声和入声,都是仄声。作对联,写近体诗,为了让语言显得抑扬顿挫,同时和谐顺口,写近体诗有格律(包括平仄和押韵)要求,做对联有平仄上的要求(国家颁布了《联律通则》)。具体要求可参看本人的“写诗词应具有哪些基本功”等多篇问题回答。
到了元朝,由于统治者是蒙古族人,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官方主要使用汉语和俄语。此时的汉语已经开始蒙古化。蒙古化的汉语与过去的汉语最大的不同就是“入派四声”。汉语的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原来的入声字分解在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里。这种汉语后来进入清朝又经过满化,就变成了今天的普通话。在普通话里,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是平,上声去声(第三第四声)是仄。
如果作对联,出句和对句一般是两个字两个字交换平仄。如出句(上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就应“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出句(上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下联)即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但还有两条原则,第一条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无论是出句还是对句,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的平仄可以放宽,即平仄均可随意;但第二个第四个字第六个字,该平就必须是平,该仄就必须是仄,一点也不能含糊。第二条原则,出句不能出现“三仄脚”,即出句最后三个字无论怎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都不能出现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即“仄仄仄”。对句不能出现“三平脚”和“孤平”。无论怎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对句最后三个字都不能连续三个字都是平,即“平平平”;还有,对句除了最后一个字是平,另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孤平)也是大忌,是允许出现的。
如果做近体诗,其方法可以认为是两副或四副对联叠加而成。联内平仄相对(平仄不同),联与联之间(即第二句与第三句,第四句与第五句,第六句与第七句)平仄相粘(平仄相同)。但注意,联只有两句,只要注意出句最后一个字是仄,对句最后一个是平即可。但做近体诗还必须全诗都押韵(即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也可包括第一句,最后一个字都必须在同一个韵部)。平仄就这么点意思。
我国汉语的声调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风格。也正因为诗词和对联中运用了汉语的平仄变化,才使诗词和对联朗朗上口。关于平仄,就是汉字的声调,在古代,在汉字的四声中,称上、去、入这三声为仄声。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发音分四个声调,第一声叫阴平,第二声叫阳平,第三声叫上(读音shαng赏)声,第四声叫去声。比如知(第一声阴平),直(第二声阳平),指(第三声上声),志(第四声去声)。新声调规定,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正因为诗词或对联运用了汉语的平仄变化,才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现举一作诗答对或对诗联都能用上的唐诗为例,简要说明平仄如何运用。杜甫巜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一行白鹭上青天(平)。窗含西岭千秋雪(仄),门泊东吴万里船(平)。
原创作品
【平】就是汉语拼音中的,第一声的字,第二声的字,称为【平】。
【仄】就是汉语拼音中的第三声的字,第四声的字,称为【仄】。
楹联中的俗称【对联】就是上联:1 2 3 4 5 6 7。
上联每句话七个字,最后一个字就是【7】必须是【仄】声。
其中:2 4 6 个字与下联对应的,2 4 6必须平仄对仗。
2 4 6 个字不对仗,就不是【对联】。
1 3 5 个字平仄不论。2 4 6 个字必须分明。
请朋友们,收藏,关注,绝对有好处,对出高品质的对联!
问题:\"平仄”是什么意思?
……
前言
平,不倾斜 ,平坦的意思;《說文》:平, 平舒也。《廣韻》:平,正也。《增韻》平,坦也。
仄,倾斜,就是不平的意思;《說文》:厠本字,通作側。
一、四声
齐梁时期,沈约谢眺等人研究声韵,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他们依据四声创作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这是近体诗的先河。
蕭子顯《齊書》雲:“沈約、謝朓、王融,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
二、平仄与四声
1、平
四声中,平,顾名思义就是平。类似于今天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如妈、麻。
2、仄
上去入,都是“不平”的意思,我们称为仄。《說文》中解释仄:厠本字,通作側。
上声:马,即今天的三声;去声,骂,类似于今天的四声;入声,福,石,急等字今天分别进入了其他三声,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但是南方的方言里还有。
三、仄与側
唐朝人也把仄称之为“ 侧“,元和 (806-820年)后诗人王睿 ,号炙毂子。他的书《炙毂子诗格》中有记录:
互律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南溪老翁垂钓归。”上四字全用平声。“秋山人檐翠滴滴”律全用平。“野艇倚槛云依依。”律全用侧。
上四字全用侧声指的是”八月九月“,这三个字都是仄声。八【入声八黠】、月【入声六月】、九【上声二十五有】。
四、诗词中的平仄
近体诗讲究格律,词要依谱填词,都是要求符合平仄要求的。
诗词谱中的平仄用汉字表示的话有三种:平、仄、中;中就是可平可仄的意思。
用符号表示就是:○”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例如刘禹锡的词《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恨情。
⊙●●○△ ●○○●△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 ○●●○△
词谱里的△表示此处要押平声韵,如果是▲,表示押仄声韵。
@老街味道
分享或转载请并注明出处:https://news.teshi168.com/hot/54118.html
本信息由特视加盟发布,不代表特视加盟立场和观点,如标记有误或侵犯礼仪请联系我们删除。